CN1185885A - 具有isdn连接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isdn连接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5885A
CN1185885A CN96194286A CN96194286A CN1185885A CN 1185885 A CN1185885 A CN 1185885A CN 96194286 A CN96194286 A CN 96194286A CN 96194286 A CN96194286 A CN 96194286A CN 1185885 A CN1185885 A CN 1185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hannel
cellular
honeycom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94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保利
R·诺伊豪斯
H-D·艾德
H·弗拉基
O·韦韦尔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185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8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4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for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Q11/0428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e.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gitised signals, e.g. speech, data, telecentral, television signals
    • H04Q11/0435Details
    • H04Q11/0471Terminal access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6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1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8Time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87Inter base stations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9Master/slav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H04M1/733Cordless telephones with a plurality of base stations connected to a plurality of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4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for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Q11/0428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e.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gitised signals, e.g. speech, data, telecentral, television signals
    • H04Q11/0435Details
    • H04Q11/0457Connectio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6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1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8Time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87Inter base stations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93Centralised synchronisation, i.e. using external universal time reference, e.g. by using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r by distributing time reference over the wirelin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8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home cordless telephone systems using the DECT standar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098Mobile subscrib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098Mobile subscrib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106Microprocessor, CP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02Network termination [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09ISD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2PB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6Consultation call, broker's call, call hold, togg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8Call transfer, e.g. in PB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82Call forward, follow-me, call di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99B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2Log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22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6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298Loop or ring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Abstract

为建立能够实现蜂窝无绳电信系统的多种功能特征,例如同步、漫游、切换、内连、保持、回问、转接等的一个蜂窝无绳电信系统,需要把无绳基站连接到一个So总线上。而无需在该蜂窝无绳电信系统的无绳基站之间附加的导线连接。

Description

具有ISDN连接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
本发明涉及的是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述部分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
当前高效的无绳电信系统是基于DECT标准(数字增强(原欧洲)无绳电信系统),按照TDMA方法(时分多址)传输无线电消息,有关DECT标准参见(1):Nachrichtentechnik Elektronik 42(信息技术电子学,1月/2月.1992),第一期,柏林;U.Pilger:″DECT标准结构″第23到29页,结合ETSI出版的ETS 300 175-1...91992年10月;(2):Siemens Components31(1993),No.6;S.Althammer和D.Brueckmann:″HochoptimierteIC′s fuer DECT-Schnurlostelefone″(用于DECT无绳电话的高优化集成电路),215到218页;(3)telcom report 16(1993),No.1,J.H.Koch:″Digitaler Komfort fuer schnurlose Telekommunikation-DECT-standart eroeffnet neue Nutzungsgebiete″(用于无绳电信的数字式舒适的现代化设备-DECT标准打开新的使用领域),26和27页。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TDMA传输方法。因此本发明也涉及这样的系统,即在文献TIBRO9067(5)-P.Bauer-Troeheris:″UMTS-Integratorfuer die mobile Kommunikation -ein Ausblick auf dieMobilfunklandschaft nach dem Jahr 2000″(用于移动通信的UMTS集成器-2000年后移动无线电情景展望),关于″欧洲移动无线电,德国和欧洲移动无线电领域的第5次年会,FIBA会议,1993年2月24到26日,慕尼黑″的会议的报告中列举的。
DECT特定无绳电话系统是一个数字系统,它是按照图1(参见tee 2/93-Aseom技术杂志″全方位移动电信途径″,35到42页)可以在小范围的公共场所(例如公司,办公室建筑物等),在专用领域(例如房屋,居室,花园等)和作为远程点应用使用。
无绳电话系统就其基本结构来说,包括由一个基站BS(FP=固定部分与FT=固定终端)和一个能与基站BS远程通信的移动分机MT(PP=便携部分与PT=便携终端)。该基本结构可以根据DECT标准,扩展到给单个基站分配多达12个这样的移动分机MT。
图2表示一个这样的无绳电话系统STS,其中在一个DECT基站BS上通过一个为在1.88和1.90GHz之间的频率范围上设置的DECT空中接口最多可并行建立12个按照TDMA/FDMA/TDD方法(时分多址/频分多址/时分双工)对DECT移动分机MT1...MT12的连接。数字12是从一个为DECT系统双工操作使用的时隙数或远程通信信道数“k”(k=12)产生的。此间,这些连接可以是内部的和/或外部的。在一个内部连接中,两个向基站BS注册的移动分机,例如移动分机MT2和移动分机MT3,可以彼此通信。为建立外部连接,要把基站BS与一个电信网络TKN,例如以导线连接形式通过一个远程通信接口单元TAE或者一个小交换机NStA与一个导线连接的电信网络或者按照WO 95/05040以无绳形式作为中继站与一个上级电信网络连接。在外部连接时,人们可以用一个移动分机,例如用移动分机MT1,通过基站BS、远程通信接口单元TAE或者小交换机NStA与一个在该通信网络TKN中的用户通信。如果基站BS只占用-如在Gigaset 951的情况下,(Siemens无绳电话,参见telcom Report 16,(1993)第1册,26到27页)-仅一个到远程通信接口单元TAE或者小交换机NStA的接口时,因此只能建立一个外部连接。如果基站BS-如在Gigaset 952的情况下,(Siemens无绳电话;参见telcom Report 16,(1993)第1册,26到27页)-有两个到电信网络TKN的接口的话,则除了与移动分机MT1的该外部连接以外,可以附加建立另外一条从一个用导线接到基站BS上的远程通信终端设备TKE的外部连接。这里,原则上也可设想的是,一个第二移动分机,例如移动分机MT12代替远程通信终端设备TKE使用该用于一条外部连接的第二接口。当移动分机MT1...MT12用一个电池或者一个蓄电池运行的话,作为无绳小交换设备建立的基站BS,通过一个接电网设备NAG接在一个电力网SPN上。
按照图2的无绳电话系统,优选用于按照图1的专用领域。
在小公共场所-按照图1-可以把多个按照图2的无绳电话系统作为一个接在一个小交换机PABX(专用自动分支交换)上的蜂窝系统运行,其中小交换机PABX控制多个基站A-BS,B-BS,C-BS,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支持从一个基站到另一个基站的切换。在图1中另外表示了6个移动分机MTa...MTf,它们分配给3个基站A-BS,B-BS,C-BS。以这种方式产生一个蜂窝无绳电话系统,其中,电信连接一般通过移动分机MTa...MTf对其保持最好无线电接触的基站A-BS,B-BS,C-BS进行。
图3表示根据文献“Nachrichtentechnik Elektronik 42(信息技术电子学),1月/2月.(1992),第一期,柏林,德国;U.Pilger:″DECT标准结构″,第23到29页结合ETSI出版的ETS 300 175-1...9,1992年10月”DECT系统STS的TDMA结构。该DECT系统是一个关于多种寻址方法的混合系统,其中根据FDMA原理,可以在1.88到1.90GHz的频带之间,在10个频率上根据按照图3的TDMA原理,以一个预先给定的时间顺序从基站BS到移动分机MT,和从移动分机MT到基站BS(双工运行)发送无线电消息。这里,时间顺序由一个多重时帧MZR规定,它每160ms出现,它具有各持续10ms的16个时帧ZR。在这些时帧ZR内,内基站BS和移动分机MT分开传输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在DECT标准中定义的一种C-,M-,N-,P-,Q-信道。如果要在一个时帧ZR内为多个这样的信道传输信息的话,那么传输将按照一个M>C>N和P>N的优先表进行。多重时帧MZR的16个时帧ZR各自又分为24个时隙ZS,每一时隙ZS持续417μs,其中规定12个时隙ZS(时隙0...11)用于传输方向“基站BS→移动分机MT”,另外12个时隙ZS(时隙12...23)用于传输方向“移动分机MT→基站BS”。在其中的每一时隙ZS中,根据DECT标准传输具有一个位长为480位的信息。该480位中32位作为一个SYNC-字段的同步信息、388位作为一个D-字段有用信息传输。其余的60位作为一个Z-字段附加信息和作为一个“保护时间”字段保护信息传输。作为有用信息而传输的D字段388位又分为一个64位长的A-字段,一个320位长的B-字段和一个4位长的“X-CRC”字。该64位长的A-字段包括一个8位长的数据头标(头标)、一个带有为C-,Q-,M-,N-,P-信道的数据的40位长的数据组和一个16位长的“A-CRC”字。
图4表示根据文献“Siemens Components 31(1993),No.6;215页到218页;S.Althammer,D.Brueckmann:″Hochoptimierte IC′s fuerDECT-Schnurlostele fone″(用于DECT无绳电话的高优化集成电路)”的基站BS和移动分机MT的原理电路结构图。按此基站BS和移动分机MT具有一个带有为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而配备天线ANT的无线电部件FKT,一个信号处理设备SVE和一个中心控制器ZST,它们以图示方式彼此连接。在无线电部件FKT中,主要包括公知的设备,例如发送器SE,接收器EM和合成器SYN以及一个场强测量设备RSSI(无线电信号强度指示器),它们以公知的方式彼此连接。信号处理设备SVE中此外包含一个编码/解码设备CODEC。中心控制器ZST具有一个既用于基站BS也用于移动分机MT的微处理器μP,其带有一个按照OSI/ISO层次模型(参见(1):Unterrichtsblaetter(授课刊物)-Deutsche Telekom(德国电信)年度。48,2/1995,102页到11;(2):ETSI-Publikation(出版物)ETS300175-1...9,1992年10月)构造的程序模块PGM,一个信号控制部件SST和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们以图示方式彼此连接。在层次模型中定义的层中只表示了直接用于基站BS和移动分机MT重要的前4层。信号控制部件SST在基站BS中是作为时间开关控制器TSC、在移动分机MT中作为突发模式控制器BMC(Burst ModeController)构建的。在两个信号控制部件TSC,BMC之间重要的区别在于,基站专用的信号控制部件TSC相对于移动分机专用的信号控制部件BMC附加地具有交换功能(切换功能)。信号控制部件TSC,BMC各包括一个带有一个位-、时隙-和时帧计数器的计数装置ZE。
上面提及的电路单元的原理功能以示例方式在上面援引的文献Siemens Components 31(1993),第6期,215页到218页中已经说明。
图4说明的电路结构,在基站BS和移动分机MT中,按照其在根据图2的DECT系统中的功能通过附加的功能单元补充。
基站BS通过信号处理装置SVE和远程通信接口单元TAE或小交换机NStA与电信网络TKN连接。作为选项,基站BS还可以具有一个操作面板(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功能单元),它们例如包括一个作为键盘构建的输入装置EE,一个作为显示器构建的显示装置AE,一个作为具有麦克风MIF和听筒HK的手持装置构成的讲/听装置SHE以及一个音频振铃器TRK。
移动分机MT具有在基站中作为选项的可能的操作面板,它带有属于该操作面板的前面已说明的操作单元。
按照图1的小交换机PABX,像在专用领域中的基站BS一样,与导线连接的公共电话网络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相连接。以这种方式,任何人可以通过购置一个包括小交换机PABX和在其上连接的无绳电话A-BS,B-BS,C-BS,MTa...MTf的无绳电信设备,而成为自己网络的经营者。
EP-0466736B1公开了一个带有一个小交换机的无绳电话系统,其中为建立一个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充分利用小交换机的功能特征。
为了可以不要按照图1的无绳电话的网络协调,根据DECT标准已规定了动态信道分配方法(DCA方法)。当例如建立一个DECT连接时,寻找具有最小干扰的频率和时间窗。干扰强度首先依赖于,
(a)是否已在另一基站上进行通话,或者
(b)是否一个移动分机通过移动与一个事先被遮挡的基站进入视线接触。
由此产生的干扰的提高,可以用作为DECT无绳电话系统基础的TDMA传输方法处理。根据TDMA方法,只需要一个时隙用于真正传输;其它11个时隙可以用于测量。由此可以找到一个另外可选的的频率/时隙对,可以把连接切换到它上面去。这通过一种“连接-切换(蜂窝内部切换)”出现在根据DECT标准的一个适应性信道分配范围中(参见Nachrichtentechnik Elektronik 42(信息技术电子学,1月/2月.1992),第一期,柏林;U.Pilger:″DECT标准结构″;第28页,第3.2.6节)。
除了这种“蜂窝内部切换”外,还采用“蜂窝之间切换”或者无间断切换,其同样可以存在于DECT专用适应性信道分配的范围内。
为了掌握现在特别在蜂窝无绳电信系统中规律性出现的“蜂窝之间切换”的问题,为这种蜂窝无线电电信系统提供的移动无线电接收设备(移动分机),必须在与一个(准)静止的无线电发送设备(基站)主动电信连接的每一时刻,能够有条件地通过一个在蜂窝无线电系统内部的蜂窝切换,来更换基站(向另一个基站建立一条电信连接),并且此时已经存在的主动的电信连接不中断地(无间断地)向另一基站移交(无间断切换)。
对此DECT标准根据文献Nachrichtentechnik Elektronik 42(信息技术电子学42,1月/2月.1992),第一期,柏林;U.Pilger:″DECT标准结构″;第28页,第3.2.6节规定,移动分机独立地在已经存在的电信连接的传输质量恶化时,根据指明传输质量的指示器(例如信号场强,CRC值等),与该存在的连接并行地建立一个第二电信连接。在该“蜂窝之间切换”的过程中,DECT移动分机在动态、离散信道分配(DCA-方法)的框架内不断被告知,在瞬时环境中可用的信道状态,这一事实可以用于根据在一个信道表中的登录项建立该第二连接。
通过上述过程,无中断切换仅在移动分机位于一个具有同步基站的蜂窝无线电系统中时才可能。在一个这样的同步的蜂窝无线电系统中,移动分机然后除已经存在的对一个基站(原基站)的电信连接之外,附加地至少对在另一个无线电蜂窝中的另一个基站建立另外一条连接,此时没有失去与原基站同步。但是一个这样的同步蜂窝无线电系统只有用极大的系统开销(电缆-或者无线电同步)才能实现。
本发明的任务是建立一个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它可以实现蜂窝无绳电信系统的许多功能特征例如同步,漫游,切换,互连,保持,回问,转接等,而无需在蜂窝无绳电信系统的无绳基站之间保持一条附加的导线连接。
该任务从由权利要求1的前述部分所定义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出发,通过权利要求1表示的特征而解决。
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指出。
实现“切换”以及其它功能特征,例如漫游,保持,回问等等的一个第一实施例从图1出发按照图5和图6来说明。
简单的多蜂窝解决方案形式的数字无绳终端设备的使用,可以按照在图5和图6中所表示的实现。
图5表示无绳基站的连接,其通过
(a)用多个So总线接口和一个网络终端NT接在地区数字总交换机DOVST上的小交换机PABX(例如一个HICOM小交换机)。
(b)用多个So总线接口接在地区数字总交换机DOVST上的小交换机PABX(例如一个HICOM小交换机)。
图6表示无绳基站通过一个网络终端NT向一个地区数字总交换机DOVST的连接。
在每一个So总线上可以连接最多8个无绳基站,它们在要覆盖的无线电区域内在考虑该So总线所能达到的平面覆盖的有效距离(大约150m)内尽可能适当分布。
在欧洲ISDN标准(参见Nachrichten technik Elektronik(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44(1994)第一期,16到18页)中,一般来说对一个通过MSN(多用户号码)的So总线接口,可以给连接在一个So总线上的终端设备分配不同的呼叫号码。为这些单个设备所用的呼叫号码既可以完全彼此不同,也可以只包括该呼叫号码的后n位,其中可以n≥1。这里也可以给一个终端设备分配多个多重呼叫号码(MNS)。可以通过多个或者所有存在的多重呼叫号码(MNS)到达每一个连接的基站。此外在每一个基站上,各移动分机所有的终端设备标识符TEI通过所有移动分机的一次性通报是知道的,并明确分配给不同的多重号码。
当前,可能的多重呼叫号码数目在DBP远程通信中,首先限制在m=10(NDL m=8)。在和Hicom小交换机(PABX)连接时,通过So总线的直拨号码和一个在其上附加的1位伪MSN可到达移动分机,这里只把这一最后的数字给总线,并在那里分析。这里“0”一般为选择所有连接的终端设备保留,而数字“1”到“8”用于各单个终端设备。在设备与多于一个So总线连接的场合,也许还可以为m考虑一个更大的值(例如2位的),因为只有基站分析MSN。在该种场合,必须保证基站对分发出的MNS的总数是可调整的。
漫游
一个移动终端站(无绳用户)可以在由无线电蜂窝覆盖的网络中自由移动,并且既可以建立连接也可以接收呼叫。
一个呼叫来时所有基站分析到来的MSN,并使用相应的终端设备标识符TEI为所希望的移动分机发送一个呼叫。这一被呼叫的移动分机对最强的基站建立连接,然后该基站独家接管这一通话。在一个呼叫呼出的场合,通过该移动分机自动选择最适宜的基站,并通过它建立连接。
在Hicom小交换机(PABX)后面与多于一个So总线的连接时,在对一个移动分机来呼叫情况下同样所有基站都收到信令(通过Hicom小交换机的呼叫分配),并呼叫该希望的移动分机。该移动分机到达的第一个基站得到该通话。由此一个移动分机也可以在不同的So总线的无线电范围内被定位。
切换
一次通话时两个无线电蜂窝之间的手工切换(蜂窝之间切换),根据由功能特征TP(终端的便携性)在总线上的转接管理是可能的。在确定由于移动分机逾越有效距离时,用户收到一个警告信号,要求用户采取一种行动。它给当前基站发送一个信号,该基站再次向电话局(地区数字总交换机DOVST)或者Hicom小交换机PABX发送一个功能特征TP的请求。移动分机接着给能最好接收的基站发送一个信号,然后该基站接管通话。此时通话的连接在不解除B信道的情况下转交给该新基站。在这一过程中,根据这些基站间的转接时间,可能短时中断该无线电连接。为减少这一中断时间,这些基站应该同步操作。在多个无线电蜂窝重叠区域中通过一个足够大的延迟阻止持续转接。
内连、保持、回问、转移
从电话局看来外连和内连之间不存在差别。因此在一个总线上不同基站之间的内连只有通过电话局作为外连才可能。在一个基站的无线电范围之内的内连通过该基站,而不依赖于电话局。
从一个正在进行的通话出发的回问,可以通过引入欧洲ISDN功能特征CH(呼叫保持)和接着拨希望的号码(“外部”或者“内部”)实现。功能特征CH保持当前的通话,不管它是呼入的还是呼出的。目前使用的B信道这时为该引入通话用户的另一个行动释放(接收到来的呼叫,建立另外的连接),由此也可以实现回问或中介。
在第三终端站通知前或后的转移,由欧洲ISDN功能特征ECT(显式呼叫转移)规定,然而采用该功能特征的期限目前尚未确定。但是该功能特征的准备或者实现对于将来的使用是有意义的。
在So总线上建立基站的同步的第一实施例,和为在So总线上实现无绳电话的“切换”的第二实施例,用图7和图8结合图2到图6说明。
现在叙述一个小的多蜂窝DECT无绳电信系统,其基站如第一实施例通过一个ISDN-So总线连接。这里该系统无需另外的连线能提高有效范围,并且当用户在无线电蜂窝(基站)之间更换时,几乎可以无中断地传递外部通话。基站的无线电场的重叠范围不必包含基站自身。此外,在整个电信系统中的移动分机的数目得到提高。没有提供在一个基站的无线电蜂窝之内的通话的续接(内连)。
同步性
通过基站A-BS,B-BS,C-BS的同步性,使移动分机MTc能够为一种连接选择当时无线电技术最适宜的基站A-BS,B-BS,C-BS,而继续保持现存的连接,不需要移动分机MTc另外的硬件开销。一次连接切换可以在后台准备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在一个完全非同步的系统中,移动分机MTc在失掉连接后,必须搜索布置在系统中的基站A-BS,B-BS,C-BS几乎所有的时隙(一个接一个)。
在建立S。总线的ISDN第1层后,有同样的参考脉冲供基站A-BS,B-BS,C-BS使用。该脉冲虽然有抖动(最大为5.2μs位周期的±7%),但是长期稳定性相应于网络节点的长期稳定性(当用户交换机空运行时最大±10-7;当用户交换机通过相关脉冲同步时最小为±10-11)。通过填充位方法DECT系统的帧脉冲(从属)向ISDN脉冲(主)适应。一个10ms帧因此延长或缩短半个位周期(1/2×868ns)。接在So总线的基站A-BS,B-BS,C-BS的DECT帧现在虽然频率同步,但是其相位未定,并且可以彼此偏离最大5ms(参见图7)。为了用填充位平衡该5ms,大约需要115s。在拆除ISDN第1层后,基站A-BS,B-BS,C-BS的振荡器彼此漂移开。如由此出发,通过外加的措施(例如通过一个数字温度补偿振荡器DTCXO)把稳定性从在DECT规范(标准)要求的5ppm以一个数量级之差改善为0.5ppm,DECT基站A-BS,B-BS,C-BS仍然在1.7s后变为非同步。这里,1位的偏移被视为非同步。
这表示,在参与整个系统的DECT基站A-BS,B-BS,C-CS之间的相位同步性,仅借助于So总线,既不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达到,也不能在解除连接后保持一个相当的时间。
在基站A-BS,B-BS,C-BS存在频率同步时,如果移动分机MTc在整个10ms时隙时内搜索在DECT标准中提供的另一基站(在此为基站A-BS)的伪载体,则可以放弃DECT帧同步。如从图7可以看出,除了一个时隙以外可以采集所有其它的时隙。当组成整个系统的DECT基站A-BS,B-BS,C-CS,按照统计的观点改变伪载体的时间位置时,则时隙由自身基站的覆盖(在此为基站B-BS)不起主要作用。
数据传输
在DECT基站A-BS,B-BS,C-BS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一个活动的B信道的最后一位(LSB=最后有效位),根据“位挪用方法”(bit-stealing-methode)进行。基站A-BS,B-BS,C-BS从图4出发,各具有在图8中原理表示的电路结构。这里,该电路结构基本上包括下面的部件或者功能块,一个由DECT无线电部分和DECT信号处理部分组成的无线电技术功能块FFB,一个语音部件SB,一个作为ASIC构建的用于在B信道中实现数据耦合的部件DEB,一个带有一个发送级SES和一个接收级EMS以及一个附加接收器ZEM的ISDN第一层组件ISB,它们以给定的序列在天线和So总线之间串接,并且由一个微处理器MIP控制。微处理器MIP类似图4的微处理器μP又包含有一个实现ISO/OSI层次模型的程序模块PGM。
对于按照上述“位挪用方法”的数据传输,发送站A-BS,B-BS,C-BS,通过其信令数据代替一个PCM八位位组的最后位(LSB=最后有效位)。其它参与整个系统的基站A-BS,B-BS,C-BS通过附加接收器ZEM(图8)接收该信息,该附加接收器与其自身的So发送级SES并接,不需违犯损伤So总线的ISDN第二层的规范(图8)。该方法提供最大8000波特的同步单工数据传输,它是通过B信道中信噪比的恶化(理论上为6dB左右)换来的。当一方面数据脉冲速率减小为例如2000波特时,也就是说只还使用每第4个八位位组的最后位(LSB)时,通话连接的干扰保持在限度之内。使用一个类似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方法的传输方法。一个64字节长的数据包(8字节起始标记,52字节数据,2字节安全数据,2字节停止标记),可以在2000波特下用256ms传输。该短传输时间在B信道中仅稍微使主体传输质量变坏。
B信道转接
建立连接
移动分机MTc已在基站B-BS“登录”(eingeloggt)并通过基站B-BS的D信道建立与一个B用户的外部通话。从交换设备的观点看来,通过其进行通话的B信道分配给该So总线的一个确定的TE号码(TEI=终端端点识别符)。这种分配只可以通过中继的功能特征(终端便携性,参见第一实施例)改变。基站B-BS现在通过一个B信道信令把通话数据[TEI,RFPI(无线电固定部分身份),IPUI(国际便携用户身份)B信道等],通知另外的基站A-BS,C-BS。
续接
在通话时移动分机MTc在后台中寻找其他加入系统的基站A-BS,C-BS的伪载体。如果对基站B-BS的连接中断或者另外的基站A-BS,C-BS中某个提供更好的无线电场的连接,那么该移动分机MTc便“登录”在该基站A-BS,C-BS上。根据先前传输的数据该基站A-BS,C-BS可以给移动分机MTc再分配它的B信道,而且似乎不加延迟地接通。基站B-BS在失去移动分机MTc以后封锁B信道。
连接折除
释放移动分机
释放命令从移动分机MTc向基站A-BS,C-BS传输,这个基站又用B信道数据将释放命令传输给基站B-BS。然后基站B-BS通过D信道释放该连接。这点可以由基站A-BS,C-BS根据已知的基站B-BS的TE号码监视,其方法在于将中继的“释放”看作为命令。
释放B用户
中继用D信道程序拆除与基站B-BS的通话连接。这点可以由基站A-BS,C-BS根据已知的基站B-BS的TE号码监视,其方法在于将中继的“释放”看作为命令。
移动分机不再存在于无线电场中
基站B-BS在一个等待时间内未从另外的基站A-BS,C-BS之一通过B-信道信令收到消息并拆除连接。
实现的开销
ISDN第二层必须能够在接收方向中处理3种不同的TE号码。移动分机MTc在连接状态下,必须能够寻找另外的基站。附加接收机ZEM的模拟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差分放大器和一个比较器实现。其余的信号处理用数字方法实现。因为关键性的任务,例如继续由拥有一个适配接收级的ISDN第一层组件ISB导出再生So脉冲,也应该能用该简单接收机,通过So总线按照电缆类型在150米到200米的有效范围内实现。实现的主要部分由系统软件承担,所以该系统能够成本高效地建立。
自动配置
在建立或在其后扩展整个系统时必须在基站和移动分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按照DECT标准有RFPI,IPUI等)。当系统基站把这些数据在修改时,通过B信道的信令通知连接在So总线上的基站时,可以使该项开销和与此相连的错误可能性减小。然后,可以把这些数据由该基站向移动分机复制。也就是说为配置整个系统(准确地说,其它的基站和移动分机的申报),从每一基站进行一个外部通话就够了。
为在So总线上的基站建立同步的第二实施例,根据图9结合图2到图6进行说明。
按照图1 DECT系统与基站A-BS,B-BS,C-BS的定时,通过图4的10ms时帧ZR和160ms的多重时帧MZR结构化。如果因为例如移动分机MTc离开基站B-BS的无线电范围,而需要把一个现存的HF连接,从一个基站-例如基站B-BS-向基站A-BS,C-BS之一转接,那么就需要基站A-BS,B-BS,C-BS彼此同步其脉冲(时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把在一些彼此没有无线电连接的基站之间的HF连接移交,而不会给用户带来可感觉到的干扰。
下面的前提为,通过公共的ISDN-So总线连接基站A-BS,B-BS,C-BS;基站A-BS,B-BS,C-BS的同步通过So总线实现,和由图4出发的基站A-BS,B-BS,C-BS各具有在图9中原理表示的电路结构。
这里电路结构基本包括下面的部件亦即功能块,一个由DECT无线电部件和DECT信号处理部件组成的无线电技术功能块FFB,一个话音部件SB,一个用于向B信道耦合数据的作为ASIC构建的部件DEB,一个带有发送级SES和接收级EMS的ISDN第一层的部件ISB,它们以给定的序列串接在天线和So总线之间,并由一个微处理器MIP控制。该微处理器MIP类似图4的微处理器μP又包含有一个实现ISO/OSI层次模型的程序模块PGM。此外,还提供有一个同步签名发生器SSG,(SYCN签名发生器)和一个存储器部件RAM,它们以上述顺序串接在ISDN第一层部件ISB和微处理器MIP之间。
到此,像开始时叙述的那样,同步通过在基站之间的分别电缆连接而实现。
在ISDN第一层部件ISB中建立ISDN第一层后,基站A-BS,B-BS,C-BS监视接收方向中的D信道[方向为“网络终端NT→终端设备TE(终端端点)”]。在识别到一个起始标记(八位位组01111110)后,从后续的32位(或更长),不再进一步鉴别地,建立一个16位长的CRC字(循环冗余检验)。
此外,在一个DECT多重时帧MZR开始时,启动一个计数器,它在CRC字建立后停止,并读出其计数值。
以这种方式,产生一个同步签名(同步签名=CRC字+计数值),它把DECT定时与So总线定时结合在一起。
同步签名连续产生,并在环形存储器RAM中存储,后者表示例如最后5秒的一个签名明细表(签名表)。该表在所有的基站A-BS,B-BS,C-BS中几乎同步建立,因为在所有基站A-BS,B-BS,C-BS中的ISDN第一层(终端设备TE)同时加速(ISDN规程)。
为了同步基站A-BS,B-BS,C-BS,最后同步签名通过B信道或者作为包数据在D信道中向具有同步要求的基站A-BS,B-BS,C-BS传输。具有同步要求的A-BS,B-BS,C-BS使用16位长的CRC字,以便在其表中找到相应的计数值。从自己的计数器和传输来的值之间的差得出用于DECT帧的修正值。
实现在So总线上的无绳电话的“切换”的第三实施例和建立在So总线上的基站的同步的第三实施例,根据图10到15进行说明。
I.通过So总线上的DECT基站控制通信连接切换的方法
-一般问题提出
论述与电信网络的下述配置:
.彼此之间能够进行切换的基站A-BS,B-BS,C-BS连接在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参见文献“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45,部分:1到10,第1部分:(1991)第3期,99到102页;第二部分(1991)第四期,138到143页;第三部分:(1991)第五期,179到182页和第六期,219到220页;第4部分:(1991)第六期,220到222页和(1992)第一期,19到20页;第5部分:(1992)第二期,59到62页和(1992)第三期,99到102页;第6部分:(1992)第四期,150到153页;第7部分(1992)第六期,238到241页;第8部分:(1993)第一期,29到33页;第9部分:(1993)第二期,95到97页和(1993)第三期,129到135页;第10部分:(1993)第四期,187到190页”)的一个基本接口的同一So总线上(图5和6)。
.假定到So总线去的接口,只具有当时在该接口上和在电信网络中可供使用的基本功能。
.基站A-BS,B-BS,C-BS根据图4各具有在图10中原理表示的电路结构。此时该电路结构基本包括下面的部件,亦即功能块,一个由DECT无线电部件和DECT信号处理部件组成的无线电技术功能块FFB,一个话音部件SB,一个用于向B信道耦合数据的作为ASIC构建的部件DEB,以及一个带有发送级SES和接收级EMS的ISDN第一层的部件ISB,它们以给定的顺序在天线和So总线之间串接,并由一个微处理器MIP控制。该微处理器MIP类似图4的微处理器μP又包含有一个实现ISO/OSI层次模型的程序模块PGM。
.基站A-BS,B-BS,C-BS向So总线的接通,可以按照如图11和12以不同的方式,特别在不同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实现。其中对于图12例如下述各点适用:
①为准备E位如此进行接口适应,使得能够应用标准的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接收器[参见图13结合文献: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远程通信接口”第四部分;41(1991)第六期,220到222页和42(1992),第一期,19到20页];
②HDLC硬件功能:在接收侧使用接口通过微处理器-总线到微处理器中的软件部分;
③使用确定的实时特性为时帧同步的硬件扩展。这里也可以直接建在E位上。所有功能的进行不需微控制器支持。HDLC的基本功能有:
-HDLC时帧同步;
-插入位的渐隐;
-CRC处理;
-SAPI/TEI的分析[参见图13结合文献: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远程通信接口”第四部分;41(1991)第六期,220到222页和42(1992),第一期,19到20页];
-必要的话,对信息字段的分析[参见图13结合文献: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远程通信接口”第四部分;41(1991)第六期,220到222页和42(1992),第一期,19到20页];
④第一层功能
这里可设想产生一个附加信号T,第一层功能使用它通知,一个要发送的D信道帧已得到对So总线的存取并被发送。这里自己发送的信息的识别和检验在E信道中监听。但是该功能也可直接建立在E-位自身上,并且在1)和/或3)中实现。
在所研究的配置中前提在于,DECT结构包括切换功能保持不变。
切换功能是无绳电信中移动功能的组成部分。下述功能在此看作为“切换”:
1)移动分机MTc在通信连接活动继续期间,从基站B-BS的无线电区域向基站A-BS的无线电区域漫游,并在那里不间断地继续在基站B-BS开始的活动;
2)特别处理下述情况,此时移动分机MTc在基站B-BS通过电信网络已经有一个与一个远方伙伴的主动的话音连接。其出发点是,切换功能的实现是仅当达到该连接状态,和移动分机MTc自身在转接过程中是在两个基站B-BS,A-BS的无线电区域内时。
对于So总线上的基站B-BS,A-BS由此得出:
a)基站A-BS必须能够在切换时接管在基站B-BS和电信网络之间存在的ISDN第二层连接和ISDN第三层连接,并能无缝地继续。基站A-BS必须接管为此在基站B-BS上存在的连接控制过程的当前参量;
b)其对DECT第三层连接同样适用;
c)基站A-BS必须接收存在的使用信息信道(B-信道)。在基站B-BS和基站A-BS之间的切换应当尽可能无中断和无干扰进行。
d)无线电帧同步也应该是通过So接口可执行的。
注:这些情况继续在
II.通过ISDN网络接口的So总线对DECT基站的“空中接口”的帧同步方法中深入地说明。
e)作为对于功能a)到d)的基础,需要一条在基站A-BS,B-BS,之间为参量交付和协调的传输路径。相应于这一前提,该路径必须具有在总线内部自身的本地特性,因为没设定新的功能。在网络自身这样的本地传输不允许干扰(与定义的接口功能的兼容性)。
-解决原则
.本地横向通信
建议使用根据图14的一个由D-信道(发送和接收方向)和E-信道(回波-D-信道)组成的信息信道[参见II.通过ISDN网络接口的So总线对DECT基站的“空中接口”的帧同步方法]。其中附加地以在那里说明的扩展的可用性为基础。E-信道是这样一个信道,在其内传输在网络终端NT中通过一个回波功能改变的D-信道信息。
..每一基站A-BS,B-BS除用于D信道的发送设备SED和接收设备EED外也在E-信道上获得一个接收设备EEE,它具有和在D信道上的相同的基本功能,亦即满足HDLC协议的一般格式协定。图14表示该配置的一个原理图;
..格式,地址
...用于横向通信的基础是按照D-信道第二层协议(LAP-D)的协定格式“无编号信息帧”(UI-帧)[参见图13结合文献: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远程通信接口”第四部分;41(1991)第六期,220到222页和42(1992),第一期,19到20页];
...SAPI(服务访问点识别符ServiceAccess Point Identifier)
...在标准化委员会(例如ITU,ETSI)处从标准的予留领域作定义(必须与电信网络兼容);
...TEI(终端端点识别符Terminal Endpoint Identifier):值:127dec
...其它特定应用地址:在UI-帧的数据字段中。借此它可以在原则上向所有基站A-BS,B-BS,C-BS物理发送(广播)。只要需要选择性就可以根据特定应用的观点构成。
..故障予防,排除
冗余和错误识别相应于LAP-D-协定。在此基础上为故障排除建议下面概述的方法。考虑到在So总线上的传输路径的本地特性,这里假定下述各条:
...“帧正确/错误接收”这一事实由所有基站A-BS,B-BS,C-BS同向的识别;
由此得出,各自在D-信道中发送的基站A-BS,B-BS,C-BS自己也能在E-信道中识别“正确/错误”事实。必要的话它们能够激发重新传输,而不需通过接收的基站明确签收。为识别这样的本地发送的UI-帧,基站A-BS,B-BS因此在发送侧D-信道中装备一个分设备,在这样的UI-帧已得到对D-信道的访问时和被传输时该分设备确定地识别。因此可以把这样的帧在实时条件下,从所有在D-信道中发送的帧的序列中选择性地滤出和分析。
时间分配发送/接收通过在“D-信道→ E-信道”的回波功能中给定的因定的位失真成为可能。
..其它功能
E-信道上的接收机,另外也可以配备一个分设备,该设备允许在位流输入期间实时分析帧内容。如果一帧已无错误地被接收时,那么因此紧接在帧未尾存在着为最短可能反应的接入准则。为在较长帧的情况下,缩短反应时间,也可以在发送基站和接收基站设置中间保险装置。
.转接/接管连接的方法
以本地横向通信为基础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面的程序步骤:
a)
-在识别确定的移动分机MTc的一个切换请求之后(通过其识别符判定)基站A-BS发送一个具有下述内容的电报:
.发送者:地址A-BS
.接收者:所有基站
.命令:切换请求
-MTc-身份:前提是动分机MTc只有一条连接。否则必须对这些连接进行另外的识别。
-基站B-BS(控制与移动分机MTc的连接)识别移动分机MTc的身份。
b)基站B-BS然后在一选择的电报中给基站A-BS传输当前所有重要的参数,如:
.ISDN第二层:TEI,流水号变量,过程状态
.ISDN第三层:B-信道,呼叫参考,呼叫状态
.DECT第三层;事务处理识别,呼叫状态。
c)
-基站A-BS在接收后相应地建立同步内部控制过程,并开始对在D-信道和DECT接口上的协议活动分析。但是基站A-BS暂时保持被动状态;
-基站A-BS使用一个向基站B-BS发送的选择的确认电报确认方法步骤c)。
d)条件分支:
d1)如果基站B-BS这期间未接收到电信网络与此连接相关的协议活动(Protokollaktivitaet)或者未识别该移动分机MTc与此连接相关协议活动的话,则在一个对基站A-BS发送的选择电报中确认为继续进行该连接所需初始化值的转交;
d2)如果在这期间根据TEI管理动作需要为ISDN第二层连接及其重建更新TEI的话,那么基站B-BS按方法步骤b)执行该动作,并在基站A-BS消除和激活相应参数;
-继续:步骤c),d1)等;
d3)如果在这期间内接收到在D-信道内关于该连接的另一个第二层信息的话(也已可由基站A-BS识别),那么基站B-BS用方法步骤d1)作出反应。然后基站A-BS继续进行该过程。
注:前提出,“基站B-BS→基站A-BS”的转接,通常可以在ISDN第二层规定的监视时间内运行。否则电信网络在定时器停止后用相应的“恢复过程”来反应在其运行内可能必然确定地结束这一转接。
d4)如果移动分机MTc释放该连接,那么基站B-BS进行该动作到结束,并将该转接过程用一个给基站A-BS的选择的电报消除。
d5)冲突处理
-方法步骤d1)原则上可以像在方法步骤d2)-d4)中探讨的那样与在细目时间区间内的活动发生冲突,因为在回波D-信道内的过程,可以与在D-信道中的接收过程在时间上重迭;
-下面所述适用于消除冲突:
.当为在D-信道内向下级设置的控制装置发送的对基站A-BS的转接应答信号已被交付时,以及当该应答信号实际上尚未或者尚未全部传输时,基站B-BS变为是被动。仅当该应答信号被正确接收后基站A-BS才变为主动;
.电信网络将在“第二层恢复过程”的范围内,重复激活等候的第二层过程步骤。由此看来可以克服由转接等待期产生的静止时间。在其它例外的场合下,它将导致连接的拆除。
.有效信道的切换
为把对分配的B-信道的使用从基站B-BS转交给基站A-BS,下述各点适用:
-话音连接的切换应尽可能不中断,一声可听到的“咔嚓”声可作为合理的表现;
-在由基站B-BS和基站A-BS重迭馈入(原则上可以想象,因为B-信道在基站A-BS上早识别)时必须注意,两个基站A-BS,B-BS必须在同样的B-信道时隙内编排同样的PCM字,否则它导致非线性信号重叠,因为在So总线上一个“0”物理上覆盖了一个“1”。这特别在越过多个So帧时可导致一种比短时中断更讨厌的干扰。
存在有下述可能:
a)基站B-BS通过准备好该应答信号(方法步骤d1)而切断,而基站A-BS通过接收该应答信号而接通。引起的中断时间包括:该应答信号等待总线存取的时间,传输时间,基站A-BS的反应时间。
b)当基站B-BS在E-信道中识别到无错传输该应答信号的结尾时,它才切断。然后只剩下基站A-BS的反应时间作为等待时间。
II.通过ISDN网络接口的So总线对DECT基站的“空中接口”的帧同步方法
像DECT系统的无绳蜂窝结构的电信系统根据下面的原理工作:
-在一个无线电蜂窝内,基站在向与其进行通信的移动站的“空中接口”上,规定时间多路复用帧,并因此规定在频带内为进行信息交换单个连接占用的时隙的相对时间位置。基站在关于在运行中使用的,帧脉冲的相位,原则上彼此独立。
不排除彼此同步。要选用的方法由具体的应用决定。
不同基站的空中接口的帧同步可以基于下面的理由成为必要的:
i)在无公共帧脉冲相位的相邻无线电蜂窝的重叠区域内在一个频带内的相邻时隙的可重复使用性会受到影响或甚至不可能。
ii)一个开销少的解决方案的重要前提:在相邻的彼此重叠的无线电蜂窝之间,在进行空间切换时,无中断携带已存在的连接。
本地DECT系统是为通过基站接在例如PSTN或者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络;参见文献“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45,部分:1到10,第1部分:(1991)第3期,99到102页;第2部分(1991)第四期,138到143页;第3部分:(1991)第五期,179到182页和第六期,219到220页;第4部分:(1991)第六期,220到222页和(1992)第一期,19到20页;第5部分:(1992)第二期,59到62页和(1992)第三期,99页到102页;第6部分:(1992)第四期,150到153页;第7部分(1992)第六期,238到241页;第8部分:(1993)第一期,29到33页;第9部分:(1993)第二期,95到97页和(1993)第三期,129到135页;第10部分:(1993)第四期,187到190页”)或者可比的专用网络的上一级电信网络上进行全球通信而连接的。只要需要同步,则在它们设计时要把给定的网络接口只要可能就一起计入。为实现这一技术,原则上必须保证与接口和建立其上的系统功能的兼容性。
下面说明一种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使例如本地接在一个ISDN基本接口的So总线上的基站的无线电帧同步成为可能。
同步的基本前提是:
a)发送的同步触发信号必须为所有站在一个通常狭窄限制的时间窗内可以接收和分析;
b)所有站必须在一个狭窄限制的时间窗内对该识别到的触发信号反应。
So总线的基本功能包括一个这样的功能,它满足方面a)并由此推出,它在原则上也可以定量的满足这里处理的有关时间窗同步问题的特定需求。
So总线包含作为协调访问连接到D-信道上的站的基础的回波功能。网络终端NT建立在So总线上的4线操作,和在连接电信网络的导线上的2线操作之间的过渡,并把每一个在D信道中为由一个设备(基站)接收的位此外作为所谓的E-位在E-信道内回送给该设备(基站)。
就已知的和在一般商业组件中集成的而言,该功能今天专门用于在接口处附近第一层硬件内部的存取控制,除例外情况无法用于其它附属应用。
信号路径中在D-信道内一位的发送和其作为在So总线的E-信道内的回波的接收之间的延迟相应于2位的时间(约10μs)。这一延迟也可以在这里说明的应用中补偿[见点a)和b)]。
无线电帧同步
1)在接口的这一功能基础上的无线电帧同步可以如下实现(图15):
a)连接在So总线上的各基站A-BS,B-BS,C-BS的一个基站,例如基站A-BS获得了赋与的主功能,而所有其它的基站B-BS,C-BS被赋与从属功能。
b)主功能基本上在于激活同步。为此使用的技术手段可以是已经为通常发送侧使用D-信道而存在的那些手段。根据图15,它是发送设备SED。基站A-BS此外包括接在E-信道上的接收设备EEE和接在D-信道上的接收设备EED。与D-信道接收器EED不同的是E-信道接收器EEE另外具有一个分析设备AE。接收器和分析器的技术实现必须考虑“用于同步的时间窗”的方面。接收器和分析器检测E-信道内的位流,在其中以“实时”方式识别同步块和从中导出内部触发信号。它优选例如由串行-并行-转换器+八位位组计数器+解码器的组合组成(建立在D-信道协议的八位位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E-信道上的接收器也可以装备在D-信道上的接收器上的所有分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所有接在So总线上的基站,可以彼此通过路径“D-信道→E-信道”本地交换信息。
c)基站B-BS在E-信道上具有接收设备EEE,在D-信道上具有接收设备EED。在基站A-BS中另外包括的用于D-信道的发送设备SED对于指定给基站的从属功能不需要。E-信道的接收器EEE与D-信道的接收器EED不同,又具有分析设备AE。接收器和分析器的技术实现必须再次考虑“用于同步的时间窗”的方面。接收器和分析器检测在E-信道上的位流,以“实时”方式识别其中的同步块,并由其中导出内部触发信号。它优选例如由串行-并行-转换器+八位位组计数器+解码器的组合组成(建立在D-信道协议的八位位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E-信道上的接收器也可以装备在D-信道上的接收器上的所有分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所有接在So总线上的基站,可以彼此通过路径“D-信道→E-信道”本地交换信息。
d)基站A-BS(主站)在去的D-信道内发送一个约定的同步消息。
注:这一点必需是网络兼容的,因为它也由电信网络接收。
e)同步消息由网络终端N T反射,并接着在时间窗内在E-信道内由所有其它基站B-BS,C-BS(从属站)接收和分析。
f)之后,所有基站A-BS,B-BS,C-BS开始发送无线电帧,然后其相互相位可以位于合理的容差范围内。
g)主站也可以自己在E-信道内分析它发送的同步信号。然后它在识别了故障功能时重新激活该过程。此外,也可以由此消除“D-信道→E-信道”的时间延迟。
h)通过在较长时间段内不断地重复触发过程,必要时可以重新同步陷入非同步的基站。
2)可选的替代方案
So-总线-帧格式也包括其它位,它们假定可使用於由网络终端NT的反射。然而相对于路径“D-信道→E-信道”存在有下面原则上的缺点:
i)通过网络终端NT的反射迄今为止未确定在基本功能中;
ii)所述及的位必要时为特定网络使用。
E-信道没有缺点i)。如果E-位以相似的格式用于其它目的的话,在一些情况下E-信道中可能出现缺点b)。
同步消息或者同步信号
因为为从基站A-BS(主站)发送同步消息而使用D-信道,所以该同步信号必须也满足为第二层消息帧的基本协议。
这里建议的是使用一个D-信道第二层协议(LAP-D)的所谓的UI-帧(无编号unumbered信息)[参见图13结合文献:信息技术电子学,柏林;“远程通信接口”第四部分;41(1991)第六期,220到222页和42(1992),第一期,19到20页],其基本由一个还需确定的SAPI-八位位组(服务访问点标识符)标识。
SAPI编码必须由负责此事的国际标准化机构ETSI和ITU(以前为CCITT)从当今保留的取值范围确定。
原则上可以定义一个应用特定的SAPI值。但是它也可以为本地应用定义一个这样的值,例如为在此存在的应用。在后一情况下,其它应用的甄别可根据已知的方法在数据字段内进行。
第二层协议允许数据字段最大为260个八位位组。因此同步信号可以覆盖直到大约为130ms的一个时间间隔,亦即多个无线电帧。第二层帧的结尾出现作为时间上狭窄限制的释放触发时间点,在此帧内事前已激活同步或者其它约定的八位位组或者在数据字段中的位。
发送的数据安全信息的接收侧的分析,在E-信道中表现为不需要,因为So总线自身可看作为足够的操作安全,以及除由主站的“监视”及其反应之外不提供其它程序措施。

Claims (35)

1.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具有:
(a)多个无绳基站(A-BS,B-BS,C-BS),它们分布在蜂窝无绳电信系统中的无线电蜂窝内,并与一个有线连接的中继设备(DOVST,PABX)为进行跨蜂窝接续或者蜂窝之间的电信而连接;
(b)至少一个无绳移动分机(MTa...MTf),它可以与无绳基站(A-BS,B-BS,C-BS)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
(c)中继设备(DOVST,PABX)具有至少一个So接口(NT);
(d)无绳基站(A-BS,B-BS,C-BS)各具有为建立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的电信连接的手段(FFB,SB,DE B,MIP,PGM,ISB,AE,ZEM),该电信连接带有一个按照ISO/OSI层次模型构造的So发送级(SES,SED)和一个按照ISO/OSI层次模型的So接收级(EMS,EED,EEE),它们通过一个具有两个B-信道和一个D-信道的So总线接在So接口(NT)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a)在由一个主无绳基站(A-BS)和至少一个从属无绳基站(B-BS,C-BS)组成的一个主从配置中的无绳基站(A-BS,B-BS,C-BS)连接到中继设备(DOVST,PABX)的So接口(NT)上;
(b)主无绳基站(A-BS)和从属无绳基站(B-BS,C-BS)关于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如此构建,在建立So发送级(SES,SED)和So接收级(EMS,EED,EEE)的第一层后,按照ISO/OSI层次模型,在一个在So接口(NT)上连接的无绳基站(A-BS,B-BS,C-BS)之间的,本地横向通信的范围内,在从主无绳基站(A-BS)向从属无绳基站(B-BS,C-BS)的So总线上传输一个同步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从属无绳基站(B-BS,C-BS)的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如此构建,使其分析接收的同步消息,以及从属无绳基站(B-BS,C-BS)自身可以根据该分析不连续地(abrupt)或者连续地与主无绳基站(A-BS)同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接在So接口(NT)上的无绳基站(A-BS,B-BS,C-BS)中的主无绳基站(A-BS)是这样的一个基站,其上在根据一个蜂窝之间的通信要求构建第一层后,首先建立按照ISO/OSI层次模型的So发送级(SES,SED)和S0接收级(EMS,EED,EEE)的其它层。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关于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的主无绳基站(A-BS)如此构建,使得从该主无绳基站(A-BS)发送的同步消息也能由它接收和分析。
6.根据权利要求2到5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同步消息在So总线的D-信道中和接着根据在So接口(NT)中实现的回波功能在E-信道中被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2到5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消息在为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的通信所使用的So总线的B-信道内传输,其方法是在B-信道内传输的有用数据,由所述同步消息在一个预定的范围内所代替[按照“位挪用方法”的同步单工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2到5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同步消息在So总线的D-信道中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6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同步消息包含在一个按照LAP-D-协议的数据帧的数据字段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B-信道中传输的有用数据在下述范围内由所述同步消息代替,使得由在B-信道中的信噪比的恶化所引起的在B-信道内的传输质量恶化并不显著。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B-信道中传输的有用数据的每第4个PCM八位位组的最后一位各由同步消息代替。
12.根据权利要求7、10或者11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同步消息在B-信道内以数据包传输,该数据包在包的结构方面相似于HDLC数据包。
13.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10到12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具有一个接收设备(ZEM),它与So发送级(SES,SED)并行接在So总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2到13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为接收和分析发送的同步消息如此构建,使得以“实时”方式识别所述同步消息和从所述同步消息中导出一个触发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2到14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如此构建,使得对于每一个接在So接口(NT)上的无绳基站(A-BS,B-BS,C-BS)一次地或者连续地
(a)识别一个第一的,按照LAP-D协议引入一个数据帧传输的数据组;
(b)按照一个对所有无绳基站(A-BS,B-BS,C-BS)统一规定的生成准则,从数据帧的一个接着第一数据组的第二数据组产生一个关于总线的数据字;
(c)采集基站独特的在无线电蜂窝中周期出现的为关于信道的无绳传输的一个无线电时帧的开始时刻,和产生以一个基站独特的、关于无线电的数据字形式的、关于总线的数据字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区间;
(d)从与总线有关的数据字和基站独特的与无线电有关的数据字中建立并存储一个基站独特的同步签名(Synchronisationssignatur),它使So总线定时与基站独特的无线电定时结合在一起。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准则以在建立CRC值时使用的多项式部分(Polynomendivision)为基础。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者16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同步消息作为主同步签名建立,它相当于主无绳基站(A-BS)的同步签名。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为建立蜂窝之间的电信连接如此构建,
(a)一个用接收的主同步签名发射的与无线电有关的主数据字与相应的在接收从属无绳基站(B-BS,C-BS)中存储的与无线电有关的数据字比较;
(b)当在要比较的数据字之间确定了差别的情况下,相应于确定的差来改正通过接收的从属无绳基站的与无线电有关的数据字规定的、无线电时帧的起始时刻。
19.根据权利要求1到18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中继设备(DOVST,PABX)以一种可与欧洲ISDN标准相比的方式方法构建。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a)在由一个主无绳基站(B-BS)和至少一个从属无绳基站(A-BS,C-BS)组成的一个主从配置中的无绳基站(A-BS,B-BS,C-BS),连接到中继设备(DOVST,PABX)的So接口(NT)上,其中在主无绳基站(B-BS)和一个第一无绳移动分机(MTc)之间,建立一个作为在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通信的范围内电信连接的第一无线电连接;
(b)第一无绳移动分机(MTc)如此建立,在后台建立对一个第二无绳基站(A-BS)的一个第二无线电连接,它用作在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通信的范围内以spe的电信连接;
(c)中继设备(DOVST,PABX)具有“终端设备便携性”的服务特征;
(d)为建立跨蜂窝或蜂窝之间的电信连接的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以及中继设备(DOVST,PABX)如此构建,当第二无线电连接的无线电质量比第一无线电连接的无线电质量更好或与之相等时,在使用在中继设备(DOVST,PABX)中可用的服务特征“终端设备便携性”条件下,使用第二无线电连接作为在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通信的范围内的新电信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到18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a)在由一个主无绳基站(B-BS)和至少一个从属无绳基站(A-BS,C-BS)组成的一个主从配置中的无绳基站(A-BS,B-BS,C-BS)连接到中继设备(DOVST,PABX)的So接口(NT)上,其中在主无绳基站(B-BS)和一个第一无绳移动分机(MTc)之间,建立一个作为在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通信的范围内电信连接的第一无线电连接;
(b)第一无绳移动分机(MTc)如此建立,在后台建立对一个第二无绳基站(A-BS)的一个第二无线电连接,它用作在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通信的范围内以spe的电信连接;
(c)主无绳基站(B-BS)和从属无绳基站(A-BS,C-BS)关于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如此构建,一个对切换重要的消息在接在So接口(NT)上的无绳基站(A-BS,B-BS,C-BS)之间的一个本地横向通信的范围内,在So总线上从主无绳基站(B-BS)向从属无绳基站(A-BS,C-BS)传输。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主无绳基站(B-BS)关于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如此建立,使得从该主无绳基站(B-BS)发出的消息也由其接收和分析。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者22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在So总线()的D-信道内,以及随之按照一个在So接口(NT)中实现的回波功能在一个E-信道内传输。
24.根据权利要求21到23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在为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的通信使用的So总线的B-信道中传输,其方法是在B-信道中传输的有用数据,由在一个预定的范围内的消息代替[按照“位挪用方法”的同步单工传输]。
25.根据权利要求21到24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在So总线的D-信道内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
26.根据权利要求23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包含在按照LAP-D-协议的一个数据帧的数据字段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4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B-信道内传输的有用数据在下述范围内由该消息代替,使得由在B-信道中的信噪比的恶化所引起的在B-信道内的传输质量恶化并不显著。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B-信道中传输的有用数据的每第4个PCM八位位组的最后一位各由所述消息代替。
29.根据权利要求24、27或者28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在B-信道内以数据包传输,该数据包在包的结构上相似于HDLC数据包。
30.根据权利要求24或者27到29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具有一个接收设备(ZEM),它与So发送级(SES,SED)并行接在So总线上。
31.根据权利要求21到30中的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为接收和分析发送的消息如此建立,以“实时”方式识别用所述消息传输的对切换重要的信息,并用于一个几乎无中断的切换。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切换重要的信息包含通信特定的标识,特别是标识TEI,RFPI,IPUI,B-信道等等。
33.根据权利要求1到32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中继设备(DOVST,PABX)作为本地数字电话局(DVOST)用前置的网络终端(NT)建立。
34.根据权利要求1到32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中继设备(DOVST,PABX)作为专用中继设备(PABX)建立。
35.在一个蜂窝无绳电信系统中根据权利要求1到34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可使用的无绳基站,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按照ISO/OSI层次模型建立的,So发送级(SES,SED)和一个按照ISO/OSI层次模型建立的So接收级(EMS,EED,EEE)的用于建立跨蜂窝或者蜂窝之间电信连接的手段(FFB,SB,DEB,MIP,PGM,ISB,AE,ZEM),它们通过一个具有两个B-信道和一个D-信道的So总线,可接在中继设备(DOVST,PABX)的一个So接口(NT)上。
CN96194286A 1995-05-31 1996-05-29 具有isdn连接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 Pending CN11858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519966 1995-05-31
DE19519966.9 1995-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885A true CN1185885A (zh) 1998-06-24

Family

ID=7763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94286A Pending CN1185885A (zh) 1995-05-31 1996-05-29 具有isdn连接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226515B1 (zh)
EP (1) EP0829172B1 (zh)
JP (1) JPH10506775A (zh)
CN (1) CN1185885A (zh)
AR (1) AR002160A1 (zh)
AU (1) AU5810696A (zh)
DE (1) DE59603171D1 (zh)
ES (1) ES2138349T3 (zh)
WO (1) WO1996038990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36587C2 (de) 1995-09-29 1999-07-29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Synchronisieren von Basisstationen eines drahtlosen Mehrzellen-Telekommunikationssystems sowie Basisstation eines drahtlosen Mehrzellen-Telekommunikationssystems
DE19616239C2 (de) * 1996-04-15 2001-04-19 Deutsche Telephonwerk Kabel Verfahren zum Anschluß von Basisstationen eines schnurlosen Kommunikationssystems an eine ISDN-Nebenstellenanlage
GB2321827B (en) 1997-01-31 2001-06-1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DE19712047A1 (de) * 1997-03-21 1998-09-24 Deutsche Telephonwerk Kabel Verfahren zur Übergabe einer bidirektionalen Funkverbindung sowie Anordnung
DE19738340C2 (de) 1997-09-02 2001-03-15 Siemens Ag Roaming von Mobilteilen in zumindest teilweise asynchronen drahtlosen Telekommunikationsnetzen, insbesondere DECT-Netzen
DE19740561A1 (de) * 1997-09-15 1999-03-18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Subskripieren von Telekommunikationsgeräten bei mit den Telekommunikationsgeräten durch drahtlose Telekommunikation verbindbaren Gegenstationen in drahtlosen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en, insbesondere von DECT-Mobilteilen bei DECT-Basisstationen in DECT-Systemen
DE19741175A1 (de) * 1997-09-18 1999-03-25 Siemens Ag Automatisches Verbindungs-Handover zwischen DECT-ISDN Basisstationen
DE19747369A1 (de) * 1997-10-27 1999-05-06 Siemens Ag Übertragungskanalschätzung in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en mit drahtloser Telekommunikation
US6119008A (en) * 1997-10-30 2000-09-12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Flexible multiple subscriber radio access system
AT411121B (de) * 1998-04-20 2003-09-25 Siemens Ag Oesterreich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digitalen systems
JP3292702B2 (ja) * 1998-12-22 2002-06-17 株式会社バーテックススタンダード ラジオコントロール装置における送受信周波数の設定方法
GB9905372D0 (en) * 1999-03-10 1999-05-05 Univ Strathclyde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514264C2 (sv) * 1999-05-07 2001-01-2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Ett kommunikationssystem
EP1061673A1 (fr) * 1999-06-14 2000-12-20 TRT Lucent Technologies (SA) Système de synchronisation pour réseau de télécommunications DECT
EP1063792B1 (en) * 1999-06-14 2006-12-27 TRT Lucent Technologies (SA) Synchronisation system for a dect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100293956B1 (ko) * 1999-06-24 2001-06-15 윤종용 디지털 유럽형 무선 전화기의 동기 제어 방법
KR100298494B1 (ko) * 1999-09-10 2001-11-07 서평원 사설 교환기에서 디이씨티 라인 카드의 외부 핸드오버 처리 방법
DE10034686A1 (de) 1999-09-13 2001-03-22 Siemens Ag Anordnung zur Informationsübermittlung zwischen zwei 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en
EP1107622B1 (en) * 1999-12-10 2006-03-2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obile radio system with synchronised handover
NO316627B1 (no) * 2000-01-12 2004-03-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rivat snorlost WAP-system
US6483827B1 (en) * 2000-02-03 2002-11-19 Eads Defence And Security Networks Dect-based radio station
US6430395B2 (en) * 2000-04-07 2002-08-06 Commil Ltd. Wireless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WPBX) and communicating between mobile units and base stations
US7469142B2 (en) * 2000-04-28 2008-12-2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cell handover in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multiple protocols
US6993359B1 (en) * 2000-04-28 2006-01-31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cell handover in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multiple protocols
DE10021842A1 (de) * 2000-05-05 2001-11-22 Eberhard Herter Zellulares Mobilfunknetz
GB0014480D0 (en) * 2000-06-15 2000-08-09 Pace Micro Tech Plc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synchronisation
US7016325B2 (en) * 2001-01-18 2006-03-21 Strix Systems, Inc. Link context mobility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such mobility, such as a system employing short range 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wireless protocols
US6647426B2 (en) 2001-02-26 2003-11-11 Kineto Wireles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n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 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308263B2 (en) 2001-02-26 2007-12-11 Kineto Wireless, Inc.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the handover of a telecommunication session between a 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and an un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US7151757B2 (en) * 2001-05-02 2006-12-19 Strix Systems,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to base station synchroniz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such as a system employing a short-range frequency hopping or time division duplex scheme
US7194010B2 (en) * 2001-05-02 2007-03-20 Strix Systems,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to base station synchroniz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such as a system employing a short range frequency hopping or time division duplex scheme
WO2002103988A1 (en) 2001-05-02 2002-12-27 Strix Systems,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neighbor discovery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employing a short-range frequency hopping scheme
KR100430614B1 (ko) * 2001-08-23 2004-05-10 (주)씨앤에스 테크놀로지 블루투스 억세스 포인트를 이용한 사설 자동 교환망 시스템
DE10142392A1 (de) * 2001-08-30 2003-03-20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Digitales Hausnetzwerk und Verfahren zur Zuordnung drahtloser Endgeräte zu Basisstationen
US7805161B1 (en) 2002-06-03 2010-09-28 Sprint Spectrum L.P. Virtual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for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7787572B2 (en) 2005-04-07 2010-08-31 Rambus Inc. Advanced signal processor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baseband receivers
US7634269B2 (en) * 2002-10-18 2009-12-15 Kineto Wireles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the coverage area of a 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n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71655B2 (en) * 2003-10-17 2008-12-30 Kineto Wireless, Inc. Channel activation messaging in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953423B2 (en) * 2002-10-18 2011-05-31 Kineto Wireless, Inc. Messaging in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369859B2 (en) * 2003-10-17 2008-05-06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subscriber
US7565145B2 (en) 2002-10-18 2009-07-21 Kineto Wireless, Inc. Handover messaging in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606190B2 (en) * 2002-10-18 2009-10-20 Kineto Wireless, Inc. Apparatus and messages for interworking between unlicensed access network and GPRS network for data services
US7873015B2 (en) 2002-10-18 2011-01-18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gistering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subscriber with a network controller
US7640008B2 (en) * 2002-10-18 2009-12-29 Kineto Wireles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the coverage area of a 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n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49698B2 (en) * 2002-10-18 2008-03-25 Kineto Wireless, Inc. Registration messaging in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715193A (zh) * 2002-10-18 2010-05-26 卡耐特无线有限公司 扩展有执照无线通信系统覆盖区域的装置与方法
US7885644B2 (en) 2002-10-18 2011-02-08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of providing landline equivalent location information over a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99060B1 (en) 2002-12-10 2007-11-20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bridging
US6990356B2 (en) * 2003-01-08 2006-01-24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Cordless telephone system with wireless expansion peripherals
US9042371B1 (en) 2003-04-10 2015-05-26 Rpx Clearinghouse Llc Integrating telephone lines with packet connections
AU2003253006A1 (en) * 2003-08-15 2005-03-07 Research In Motion Uk Limited Apparatus, and an associated method, for preserving service quality levels during hand-off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72397B2 (en) 2003-10-17 2007-09-18 Kineto Wireless, Inc. Service access control interface for an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132207A1 (en) * 2003-10-17 2008-06-05 Gallagher Michael D Service access control interface for an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83822B2 (en) * 2003-10-17 2007-10-16 Kineto Wireless, Inc. Service access control interface for an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85250B2 (en) * 2004-02-05 2011-02-0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ation over 802.3AF
DE102004010182B3 (de) * 2004-03-02 2005-07-21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m Erfassen einer Funkabdeckung
US20050239496A1 (en) * 2004-04-14 2005-10-2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obile terminal with wired and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s
US7957348B1 (en) 2004-04-21 2011-06-07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gnaling traffic and media types with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witching system
US8041385B2 (en) 2004-05-14 2011-10-18 Kineto Wireless, Inc. Power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unlicen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940746B2 (en) 2004-08-24 2011-05-10 Comcast Cable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cating a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device connected to a network
US20060239277A1 (en) * 2004-11-10 2006-10-26 Michael Gallagher Transmitting messages across telephony protocols
DE102004057380A1 (de) * 2004-11-26 2006-06-01 Te.Inter.Com Gmbh Telekommunikationsanlage
US20060209799A1 (en) * 2005-02-09 2006-09-21 Gallagher Michael D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network (UMAN) system and method
US7933598B1 (en) 2005-03-14 2011-04-26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effecting handover in integrated wireless systems
US7756546B1 (en) 2005-03-30 2010-07-13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to indicate fixed terminal capabilities
US7843900B2 (en) 2005-08-10 2010-11-30 Kineto Wireless, Inc. Mechanisms to extend UMA or GAN to inter-work with UMTS core network
US7515575B1 (en) 2005-08-26 2009-04-07 Kineto Wireless, Inc. Intelligent access point scanning with self-learning capability
US8165086B2 (en) 2006-04-18 2012-04-24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of providing improved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data service
US20090059848A1 (en) * 2006-07-14 2009-03-05 Amit Khetawat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Large Number of Data Paths in a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039086A1 (en) * 2006-07-14 2008-02-14 Gallagher Michael D Generic Access to the Iu Interface
US7852817B2 (en) * 2006-07-14 2010-12-14 Kineto Wireless, Inc. Generic access to the Iu interface
US7912004B2 (en) * 2006-07-14 2011-03-22 Kineto Wireless, Inc. Generic access to the Iu interface
US20080076425A1 (en) * 2006-09-22 2008-03-27 Amit Khetawa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US7995994B2 (en) * 2006-09-22 2011-08-09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theft of servic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73428B2 (en) 2006-09-22 2011-12-06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access point and a network controller
US8036664B2 (en) * 2006-09-22 2011-10-11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rove-out
US8204502B2 (en) 2006-09-22 2012-06-19 Kineto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r equipment registration
US20080076392A1 (en) * 2006-09-22 2008-03-27 Amit Khetawa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 wireless air interface
WO2008048933A2 (en) * 2006-10-16 2008-04-24 Assa Abloy Hospitality, Inc. Centralized wireless network for multi-room large properties
US8019331B2 (en) * 2007-02-26 2011-09-13 Kineto Wireless, Inc. Femtocell integration into the macro network
US20090262682A1 (en) * 2008-04-18 2009-10-22 Amit Khetawa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of RANAP Messages over the Iuh Interface in a Home Node B System
US20100041405A1 (en) * 2008-08-15 2010-02-18 Gallagher Michael 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 home node b handover in a home node b group
CN102083193B (zh) * 2009-11-30 2016-09-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系统中网络节点的同步方法及系统
US9265073B2 (en) 2010-05-21 2016-02-16 Kineto Wireles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ual mode communication
US9338780B2 (en) * 2012-06-01 2016-05-10 Dsp Group Ltd.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DECT ULE paging and broadcast
US10050948B2 (en) 2012-07-27 2018-08-14 Assa Abloy Ab Presence-based credential updating
EP2878142B1 (en) 2012-07-27 2021-05-19 Assa Abloy Ab Setback controls based on out-of-room presence information
CN111586595B (zh) * 2020-04-30 2024-02-09 河北仟兴科技有限公司 中继转发器组网通话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7433A (en) * 1991-08-30 1994-07-05 Adtran Corporation Digital tandem channel unit interfac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DE4128811A1 (de) * 1991-08-30 1993-03-04 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 Nebenstellenanlage
US5309440A (en) * 1991-09-06 1994-05-03 Kokusai Denshin Denwa Kabushiki Kaisha ISDN user-network interface system
US5398249A (en) * 1992-05-14 1995-03-1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 for provid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circuit-switched type communications on an ISDN basic rate interface
GB9302975D0 (en) * 1993-02-15 1993-03-31 Shaye Communications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duplex communications systems
DE4315621A1 (de) * 1993-05-11 1994-11-17 Sel Alcatel Ag Schnittstellenanordnung für den Anschluß von Basisstationen an eine Nebenstellenanlage
CA2165807A1 (en) 1993-06-22 1995-01-05 David C. Shrad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isdn ekts technology for cellular mobile systems
US5388102A (en) * 1993-07-01 1995-02-07 At&T Corp. Arrangement for synchronizing a plurality of base st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0506775A (ja) 1998-06-30
WO1996038990A3 (de) 1997-01-23
AU5810696A (en) 1996-12-18
EP0829172A2 (de) 1998-03-18
DE59603171D1 (de) 1999-10-28
ES2138349T3 (es) 2000-01-01
EP0829172B1 (de) 1999-09-22
WO1996038990A2 (de) 1996-12-05
US6226515B1 (en) 2001-05-01
AR002160A1 (es) 1998-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5885A (zh) 具有isdn连接的蜂窝无绳电信系统
US684763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gital cellular internet voice communications
US6381472B1 (en) TDD/TTY-digital access
JP3404045B2 (ja) Pcsポケット電話/マイクロセル通信無線区間プロトコル
CA2222794C (en) Mobile radio receiver for cellular radio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136752A (zh)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CN1301468A (zh) 用于移动通信网的直接或通过ip网络的接入服务的系统和设备
JP2001522551A (ja) 移動ステ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コネクション確立方法およびホームベースステーション
TW200808014A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machine readable medium for a cordless voice over IP phone
US20010014095A1 (en) Network system priority control method
CN101635660B (zh) 链路切换方法、用户驻地设备及链路切换系统
CN1073783C (zh) 将利用单一频率同时收发方式的无线电话系统与电话通信系统连接的通信系统
CN1279736C (zh) 利用跳频的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6400938B1 (en)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the initiation of emergency calls in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particular DECT/GAP systems
RU2190930C2 (ru) Систем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многоячеистой радиосвязи
JP4492516B2 (ja) 音声ipパケット交換装置
US625286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degree utiliz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channels in locally concentrated, asynchronous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2008042384A (ja) 無線lan電話通信方法、無線lan電話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lan電話通信用プログラム
JP2001515322A (ja) 無線式電気通信システム、特にdect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ユーザ制御の無線電気通信回線解消の方法
US6980536B1 (en) Roaming of mobile parts in at least partially asynchronous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especially DECT networks
CN1128561C (zh) 同步通信网络上传输工程联络线信息的方法、仪器及网络
CN1215538A (zh) 在isdn系统中纳入dect专用rll/wll局部系统的各信道转换的方法
CN1215537A (zh) 在混合isdn-dect电信系统中不同容量信道的指定
US20020086658A1 (en)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the initiation of emergency calls in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particular dect/gap systems
JP3226751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