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人间垢,文房第五宝

2022-03-04 08:32
上海

原创 观复文化 观复博物馆

文房用具,历来为中国文人重视和喜爱,除了实用功能,更投注了数千年来的文化情结。除基本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还有一类颇受古往今来的文人追崇,很多人干脆直接称它为文房第五宝,这就是水盂。

曾有学者说:文房四宝中,砚为石,石可炼金银,故砚为金;纸以草木为原料,可属木;墨乃松烟熏制,属于火;笔之毫来自羊兔鼠狼,此畜皆以土安身,故属土。唯四宝缺水,若以盂为水,岂不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唐 青釉刻花水盂

故宫博物院藏

书斋案几之上与文人日日相伴的水盂,至迟到汉代已经出现,根据湖北宜都陆城东汉墓出土的青瓷水盂来看,当时已具备了敛口、圆腹的基本形象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士人纷纷避世,专心攻艺,早期尚不多见的瓷质文房用具,在两晋时期大量出现。胎质坚硬、釉色莹润,多施以戳、印、刻、划手法的越窑青瓷水盂,在各地广泛制作,掀起了水盂烧造的首轮热潮。

晋 越窑青釉水盂

故宫博物院藏

西晋 青瓷水盂

南京博物院藏

晋 青釉刻花莲瓣纹水盂

故宫博物院藏

西晋 青瓷蛤蟆形水盂

大英博物馆藏

到隋唐时期,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文人意识越来越强,书法绘画艺术盛行,文房用具的品类也愈加多样起来。水盂除了两晋时期流行的样式外,还出现了三彩、釉下彩等。

唐 三彩水盂

故宫博物院藏

至宋代,水盂因小巧雅致,成了宋时文人常常把玩在手、体现审美情趣的物件,被倾注了相当多的情感和赞美。南宋文人林洪在《文房图赞》中,将水盂化为人物,姓水名潜,字仲含,号玉蜍老翁,官衔水中丞。后世流传开来,水盂便有了水丞、水中丞的雅号,还有文人以丞兄、丞友亲切相称。

宋代水盂的样式也更为丰富,官窑、哥窑、定窑、耀州窑都有烧造,在继承了晋唐成熟的烧造技术外,还保有自己内敛的气质,风格古朴典雅,纹饰规整有序。

就纹饰上来说,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当阳峪窑、磁州窑、定窑瓷器上流行的跳刀纹,可能正是由早期诸如两晋水盂上这种连续、规律的戳点纹以及唐代流行的席纹演化而来。

西晋 青釉水盂

故宫博物院藏

左:唐代密县黄釉戳点纹罐残片

右:唐代郏县窑黄釉壶残片

陶工在操作过程中,因修坯刀把握不稳而引发失误,出现上下弹跳的情况,进而在坯体上留下连续的刀痕,但这种失误却被手艺人从中发现秩序与韵律之美,经过反复试验,形成了跳刀纹这种别具一格的装饰语言。

北宋 磁州窑白釉褐彩小盖罐

观复博物馆藏

金代 磁州窑系黑地跳刀纹罐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到明清时期,文房所备之物已一应俱全,审美理念、工艺技巧更臻完善。水盂的釉色更为多样,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青白釉、天蓝釉、仿官釉、汝窑等;且造型不一,如尊式、钵式、盂式等,不拘一格。

清康熙 万历款五彩云龙纹带盖水盂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用作给砚池添水外,水盂还进而沿用到了饮茶上,用于盛接泡茶过程中的茶渣、茶汤等。成为书斋并茶席之珍,与文人雅士朝夕相伴,令人赏心悦目,“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孰过于此”。

观复博物馆秉承“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理念,撷取馆藏文物【北宋磁州窑白釉褐彩小盖罐】之跳刀工艺及【元代龙泉窑梅子青釉出筋荷叶形盖罐】之莹润釉色为灵感原型,推出龙泉跳刀系列之水盂、茶罐、花插▼

左:北宋 磁州窑白釉褐彩小盖罐

右:元代 龙泉窑梅子青釉出筋荷叶形盖罐

观复博物馆藏

原标题:《一洗人间垢,文房第五宝》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